-
东平工业园区镀锡生产线项目助力产业升级
东平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镀锡生产线项目,进一步延伸黑色金属产业链。该项目由山东九州钢业有限公司主导,采用合资合作模式,将提升园区高端钢材加工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项目背景与产业基础 山东九州钢业有限公司作为东平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自2005年落户以来已形成年产50万吨冷轧薄钢板产能。企业现有300亩工业用地及8万平方米生产厂房,为镀锡生产线建设提供成熟的场地与基础设施支持。 二、技术路线与产能规划 新建镀锡生产线采用连续电镀工艺,主要生产食品包装用马口铁基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处理20万吨冷轧薄板的镀锡加工能力,填补山东省内高端镀锡板生产空白。生产线将配置电解清洗、酸洗、电镀锡及软熔等核心工序设备。 三、环保与能效标准 项目严格执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电镀环节配备酸性废气回收系统,废水处理采用膜分离技术。能源消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行业基准值降低15%。 四、市场定位与产业链协同 产品主要供应华东地区食品罐装、电子元器件及装饰材料领域。项目建成后将与现有冷轧产线形成协同效应,完善"冷轧-镀锡-精加工"一体化生产体系,增强区域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 五、投资模式与实施进展 项目采用中外合资方式建设,引进国际领先镀锡技术。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和环评审批,计划分两期实施,首期工程包括主厂房改造和电镀机组安装。 六、经济社会效益预期 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50个,年产值可达15亿元。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将带动东平工业园区钢铁产业向精密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5-08-29
-
德州盛会助力京津冀鲁创新协作迈入新阶段
首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于德州成功举办,聚焦招商引资深化区域科技协同,旨在推动四地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技术交易和平台共建,通过资源整合加速区域高质量发展,展现创新协作新动能。 一、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的召开背景,源于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大会旨在整合北京、天津、河北及山东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搭建高层级合作平台,强化技术转移与研发能力共享,从而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新趋势。这一机制将推动资本、人才和信息的跨区域流动,为打造环渤海创新增长极奠定基础。德州以其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主办地,促进区域协作实现一体式融合。 二、大会的核心成果体现在大规模项目签约上,涵盖多领域合作框架。活动通过集中签约实现了数百项协议落地,包括技术成果转化、研发平台共建、人才交流机制及融资支持等类别,这些项目连接了众多企业和教育科研实体。例如,科技创新成果转移成为重点方向,为产业升级提供驱动力;人才合作机制则聚焦高端人才流通,形成多边互惠模式。所有项目均基于实际需求设计,旨在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能。此举进一步催化了产学研融合,为未来技术升级预留空间。 三、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的揭牌仪式,被视为大会亮点。联盟作为常设组织,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提供技术评估和转化服务,强化成果落地的可行性。其机制包含理事单位协作体系,覆盖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确保项目执行常态化。此外,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同步揭牌,涵盖绿色能源与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项目设计注重可操作性和风险管控,避免数据堆砌而强调实效导向。该联盟将深化区域一体化协同,解决共性技术难题。 四、德州作为会议举办城市,发挥了关键枢纽作用。通过引入招商引资策略,德州市政府优化了营商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吸引外部投资加速本地科技生态建设。大会不仅提升了德州的区域影响力,还带动其相关产业发展,例如先进制造业与数字化服务。长远看,德州通过此类平台强化自身“创新走廊”定位,为山东省融入京津冀战略提供支点。 五、会议的整体影响体现在提升区域协同深度。京津冀鲁协作模式通过技术交易打通了资源流动壁垒,鼓励实体间建立长期伙伴关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德州案例证明了中小城市在宏观战略中的适配性。展望未来,此类平台将持续优化机制,聚焦可持续发展主题,并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合作深度。预计未来几年,该模式将辐射更多地区,助推全国创新网络升级。大会成果已被视为新时期区域协同的范本之一。 六、技术交易大会的价值延伸到多层次社会效益层面。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大会为企业提供融资通道,为高校科研机构开辟成果转化途径,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签约项目强调环境友好与社会责任,确保成果惠及民生。整体评估显示,此类平台不仅加速经济增长,还通过共享资源实现“普惠式创新”。德州的经验有望推广到其他类似城市,增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韧性与活力。
2025-08-29
-
东营银行等130家山东金融企业获评优秀
山东省近期公布的地方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显示,多家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方面表现突出。其中,东营银行、德州银行等130家地方金融企业被评为优秀等级,涵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小额贷款公司等七大类机构。此次评价采用财政部统一标准,反映出山东地方金融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综合发展水平。 一、评价体系与覆盖范围 此次绩效评价依据财政部制定的标准化系统,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偿付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核。参与评价的387家地方金融企业中,商业银行占比约35%,农村信用社占28%,其余为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评价结果将作为政策扶持和资源调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优秀企业区域分布特征 获评优秀的130家机构呈现明显的地域集聚效应,胶东经济圈占比达42%,其中青岛、烟台等地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和科技金融领域表现突出。鲁西地区的德州银行等机构通过深耕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领域入选。区域差异反映出各地产业结构和金融资源配置的特点。 三、宏观经济影响与行业趋势 与上年相比,优秀企业数量减少9家,主要受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影响。数据显示,山东地方金融企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较全国水平低1.2个百分点,部分机构面临利差收窄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双重压力。但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企业仍保持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四、政策引导与未来发展 山东省通过优化监管评价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等重点领域倾斜。获评优秀机构将获得再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未来计划推动普惠金融覆盖率提升15%以上。此次评价结果也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参考路径,有助于提升全省金融服务整体效能。
2025-08-29
-
山东省“三同”活动推动农产品内外贸融合
山东省通过举办“同线同标同质”企业集中上线活动,推动出口农产品与国内市场的标准对接,为招商引资搭建新平台。2024年,潍坊峡山生态农产品综合交易物流中心作为主会场,吸引了百家生产及流通企业参与,通过产品展示与购销签约,促进内外贸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活动背景与战略意义 “三同”工程是国家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旨在消除出口与内销产品的标准差异。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率先在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区试点,通过统一生产线、认证标准和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此次活动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关键步骤,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案例。 二、活动亮点与参与主体 活动现场设置集中展示区,涵盖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八大类出口转内销产品。参与企业包括获得国际认证的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国内大型连锁商超、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服务商。通过实物展陈、品鉴体验等形式,直观呈现“三同”产品的品质优势。部分企业现场达成合作协议,涉及金额超预期目标。 三、产业链协同创新成效 峡山生态经济区依托绿色农业基础,整合检测认证、物流配送和销售渠道资源。活动中,物流企业推出定制化供应链方案,解决农产品保鲜与运输痛点;认证机构简化流程,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内销转型成本。这种“生产+认证+流通”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成为区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四、政策支持与长效机制 山东省商务部门联合市场监管机构,推出“三同”产品专属标识管理制度,建立追溯体系保障质量透明。未来将扩大试点范围至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并给予企业技术改造补贴。潍坊市计划每年举办两次集中推广活动,常态化对接产销需求,逐步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运营范式。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山东省在农产品内外贸融合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轮协同,不仅拓宽了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08-29
-
山东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新路径
山东省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性地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这一改革举措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也为地方招商引资提供了制度保障,将有效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一、改革核心聚焦经营性资产股份化 山东省明确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集体成员,作为收益分配依据。区别于传统集体产权制度,此次改革突出"确权到人、发证到户"原则,通过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确保资产量化公开透明。值得注意的是,非经营性资产不纳入折股范围,维持原有管护机制,体现分类施策的改革思路。 二、股权静态管理机制创新突破 改革方案提出对量化股权实行静态管理模式,即股权配置不因人口变动而调整。新增人口通过继承或分享家庭既有权益获得集体成员身份,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现有成员权益,又避免了因人口变动导致的频繁股权调整。实践表明,静态管理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产权预期,激发成员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严守集体所有制底线不动摇 方案特别强调改革必须坚持集体所有制性质,股份合作仅限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这种封闭运行机制既防止了外部资本侵占,又保留了集体资产的社区属性。在济南、潍坊等试点地区,通过制定成员身份认定标准,建立股权交易平台,实现了集体资产"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的管理目标。 四、构建市场化集体经济新机制 按照规划,山东省将在2021年前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青岛西海岸新区等地已率先探索"股份经济合作社+专业运营"模式,将量化后的资产交由市场主体运营,农民按股分红。这种制度创新既保留了集体所有制优势,又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五、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从枣庄、临沂等先行地区实践看,股份合作制改革显著提升了集体资产运营效率。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农民转变为"股东",参与决策和监督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部分村集体年分红增长超过三成,有效解决了集体资产"人人有份、人人不管"的治理难题。 山东省农业农村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重点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和风险防范,确保改革红利真正惠及农民。这项改革对于盘活农村沉睡资产、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2025-08-29
-
深化银企协作助推青岛制造业招商提质增效
为推动招商引资战略落地,提升实体企业融资对接效率,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专项方案,构建银企深度合作机制,促进金融资源向制造业集聚。该行动针对重点领域优化支持,强调分类施策与产业链升级,助力中国制造发展。 一、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赋能制造业招商引资全过程。方案核心是建立银企高效交流平台,通过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汇总政府支持的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清单,结合区域产业规划如长江经济带或京津冀布局,进行分析筛选。青岛高新技术园区作为试点,强化企业与银行信息互通,支持差别化信贷决策,避免资源浪费;同步搭建线上服务平台,简化流程确保信息透明,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精准匹配能力。 二、聚焦智能制造关键领域,强化精准支持与风险管控结合。方案优先覆盖《中国制造2025》核心产业,如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符合信贷条件的青岛龙头企业获重点倾斜;针对过剩产能或环保不达标企业,实施贷款压缩退出机制。通过分类评估,引导资金向创新技术领域流动,如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链环节优先融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能。 三、创新金融工具与模式,完善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行动鼓励开发多元化融资产品,如供应链融资、绿色信贷等,支持上下游企业整合;青岛应用场景试点推动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升级,通过金融教育培训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同时,强化产业链金融服务网络建设,确保资金从研发到生产全链条覆盖,稳固招商引资生态。 四、完善组织保障和政策协同,确保方案全面落地实施。加强省级部门协调督导,在青岛设立专项资金监测组,落实企业辅导机制;通过定期评估优化策略,促进银企长期合作,为制造业招商引资提供坚实后盾,助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5-08-29
-
碧水源携手青岛钢城区深化环保PPP布局
在环保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水务龙头企业碧水源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多地开展PPP模式合作,成为推动区域招商引资的重要力量。凭借核心技术优势与500亿元资金运作能力,该公司已在全国组建超20家合资企业,污水资源化处理规模突破千万吨/日,近期在河南南阳、山东青岛等地的项目落地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领先地位。 一、核心技术支撑PPP模式创新 作为少数掌握膜法水处理核心技术的环保企业,碧水源将自主研发的超滤膜、反渗透膜等产品广泛应用于PPP项目。这类技术可将污水再生利用率提升至75%以上,较传统工艺节水30%,为地方政府解决了水资源短缺与污染治理的双重难题。在青岛钢城区项目中,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处理流程全自动化,运营成本降低约20%。 二、混合所有制激活地方环保基建 通过联合北京、云南、湖北等省市国有水务平台,碧水源以30%-70%不等的持股比例成立合资公司,既盘活了地方存量资产,又注入了市场化运营机制。例如南阳项目中,当地政府以现有管网设施入股,企业负责新建再生水厂,双方按约定比例分享收益。这种模式已复制到全国15个省份,累计撬动社会资本超300亿元。 三、多元化融资保障项目可持续性 2014年定向增发的78亿元资金中,60%用于PPP项目资本金,其余部分通过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工具补充。企业建立的“技术+资本”双轮驱动模式,使得单个项目平均落地周期缩短至8个月。钢城区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较行业平均效率提升40%。 四、区域化布局强化示范效应 以华北、华东为重点区域,碧水源近年相继落地了日处理规模30万吨的北京翠湖湿地项目、20万吨的青岛董家口经济区项目。这些项目均采用“建设-运营-移交”标准流程,运营期内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成为生态环境部推荐的PPP典型案例。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在长江经济带新增投资200亿元,重点拓展工业园区废水处理领域。 五、政策红利助推市场扩容 随着国家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碧水源参与的呼和浩特、昆明等地的再生水项目被列入财政部示范项目库,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其创新的“膜技术+光伏”组合模式,在西部缺水地区实现能源与水资源协同利用,单个项目年均减排二氧化碳达1.2万吨。
2025-08-29
-
保定电谷高端人才招聘会助力区域招商引资
近日,保定高开区电谷酒店商务中心将举办大型人才招聘活动,聚焦金融、房地产、汽车等重点行业,吸引多领域知名企业参与。此次活动旨在搭建高效人才对接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为求职者提供多元化职业选择。 一、活动定位与特色 本次招聘会以服务大中专毕业生及中高级技术人员为核心,依托电谷区域产业优势,打造高端化、专业化人才交流平台。运营方通过与本地高校就业部门联动,持续优化人才供需匹配机制,形成“校企协同”的特色模式。 二、行业覆盖与企业参与 现场汇聚金融、房地产、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企业,涵盖技术研发、管理运营等岗位。部分行业头部企业将设立专项招聘通道,为求职者提供技术评估与职业规划服务。 三、区域人才生态建设 保定高开区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加速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此次招聘会是区域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通过常态化活动促进人力资源高效流动,助力企业吸纳创新型与技术型人才。 四、服务优化与未来规划 主办方表示,后续将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引入更多新兴产业企业,并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招聘模式。通过精准对接企业与人才需求,持续提升区域就业质量与产业竞争力。
2025-08-29
-
济南高新区人才新政宣讲深化区域引资发展
高新区积极组织人才政策宣讲活动,强化招商引资动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落地,吸引企业参与区域发展。该活动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通过政策解读促进产才融合,助力区域招商引资效率提升,旨在构建竞争力强的人才高地,支撑三次创业目标实施。 一、济南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期大力推进三次创业战略规划。此项举措旨在加速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转型,人才政策宣讲会是其中关键环节,由党工委组织部牵头执行。宣讲活动在5150人才大厦举办,覆盖了辖区内的多个科技园区和企业社区,邀请上百家企业和街道办事处代表参会。会议内容充分结合招商引资需求,详细阐述了当前人才工作政策的优化方向,包括对职称评审制度的创新试点。不同于传统做法,新政策强调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便利,如简化流程、缩短审批周期等,以增强市场信心和资本吸引力。参会企业代表反响积极,普遍认同政策落地将直接助推产业项目孵化,加快人才资本结合。 二、人才政策宣讲的核心议题之一是非公企业工程技术职称绿色通道改革。这一试点工作在济南市内属首次尝试,目的是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定制化职称晋升路径。具体实施中,对符合条件的技术人才,取消初级职称和档案门槛,只需满足从业年限即可申报中级工程师。同时,将外语和计算机考核作为后置要求,先让基本条件达标者参评,最终颁发非公领域专用证书,效力限于本地内部。该项改革极大拓展了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发展渠道,解决了过往评用脱节问题,提升了区域人才评的用得上、用的评得上的实践效果。此外,宣讲会延伸解读了其他配套政策,例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财政补贴计划、人事代理服务的标准化流程,以及校园招聘合作机制。这些措施综合提升企业引才便捷性,强化了招商引资竞争力。 三、高层次人才扶持政策在宣讲中得到重点分析。济南高新区推出一揽子激励方案,涵盖研发补贴、生活保障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确保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能快速融入本地生态。政策强调产学研协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通过校园招聘活动打通大学生就业通道。这不仅能短期缓解企业用人荒,还能长期培育战略人才储备,支持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生根。参会企业反馈表明,此类政策有效降低了用人成本和风险,增强了投资回报信心。许多科技园区代表分享实践经验,称人才新政帮助引进数十名关键研发专家,驱动了新项目启动。 四、非公职称评审试点的社会价值在宣讲中被深度剖析。作为职称改革的破冰之举,该政策设计注重市场化和需求导向,优先解决非公领域人才瓶颈。通过案例展示,成功案例覆盖从初创企业到成熟公司的多维链条,实现用得上目标。实施以来,已惠及多家工程类企业,评审通过率显著提升。政策结合招商引资,突出人才链与产业链联动效果,如引才带动新产业落地。企业代表普遍指出,绿色通道缩短了人才晋升周期,强化了区域创新生态吸引力,助力三次创业加速推进。 五、人才宣讲活动的综合影响及后续规划成为讨论焦点。济南高新区将继续优化政策框架,未来将拓展更多定制化服务,如产学研融合平台搭建和校企合作深化。此举将巩固招商引资成果,确保人才强区战略可持续。参与单位认为,类似宣讲应常态化举办,以动态适应企业需求。通过政策实践,高新区已在区域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人才新政成为引资新名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展望未来,系列措施将深化产才融合,打造高质量人才蓄水池,为三次创业注入强劲动力。
2025-08-29
-
济南集聚专家智慧谋划果蔬菌业升级新篇章
山东省聚焦果品、蔬菜和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在济南组织权威论证会吸纳多方智慧,旨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本次会议成为整合科研力量、凝聚企业共识的重要平台,也为后续深化招商引资、引进产业链优质项目奠定基础。 一、产业发展迎来系统性优化契机 近期举行的专家论证会标志着山东省对特色农产提质增效的高度重视。会议集纳了国家级科研院所及省级农业院校的核心智库资源,同时广泛吸纳一线生产企业意见,形成产学研协同推进机制。当前产业升级面临关键技术突破、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及品牌价值提升等核心议题,亟需科学规划引领。 二、紧扣市场需求重塑生产布局 依托农业大省基础优势,山东省着力构建分区域、分品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依据各产区资源禀赋与市场消费大数据,科学调整高附加值果蔬品种的种植结构。重点发展寿光蔬菜、烟台苹果、聊城食用菌等地域标识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形成"一县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格局。 三、质量安全管控建立全流程追溯 将绿色生产标准贯穿种源管理、种植过程到冷链运输各环节。计划在全省推广"合格证+追溯码"制度,要求规模生产基地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健全投入品使用电子台账。探索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现生产基地可视化监控覆盖率达90%以上。 四、品牌矩阵构筑提升市场溢价 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双轮驱动战略。重点扶持"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整体形象,对获得绿色有机认证的主体给予专项推广资金。在京津冀、长三角等目标市场设立品牌展销中心,同步拓展跨境电商渠道,增强"好品山东"农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产业链条延伸培育新增长点 突破初级加工局限,规划建设现代化冷链物流枢纽与精深加工产业园。重点开发冻干果蔬、功能性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业态发展。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推动特色农产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六、创新要素集成强化科技支撑 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集中突破种苗繁育、智能农机、采后保鲜等核心技术瓶颈。在全省范围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预计2024年底实现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率30%的阶段性目标。 七、政策协同保障推动方案落地 相关部门正全面梳理专家提出的127项具体建议,重点吸纳关于标准制定、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即将出台的实施方案将明确财政支持、用地保障、金融扶持等配套政策,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在济南设立产业升级示范区先行试点,为全面推开积累可复制经验。 论证会成果转化工作已全面启动,升级后的产业规划将在全省16地市分类实施。通过打造科技化生产体系、市场化运营模式与数字化管理体系,山东省特色农产正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稳步迈进。
2025-08-2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